小班社会我叫xxx教案及反思
活动目标:
1、通过游戏,培养幼儿轻轻走路,轻轻说话,轻轻放物品的良好习惯。
2、积极参与活动,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。
活动准备:手偶小猫一个、小鸭两个、小羊一个。
活动过程:
一、幼儿观看手偶表演:
小猫出场:喵喵喵,小朋友你们好!(小朋友向小猫问好。)我叫轻轻,瞧我走路多轻,老鼠一下子就被我抓住了。
小鸭出场:嘎嘎嘎,小朋友你们好!我们也叫轻轻,大家在一起,不吵不闹游戏多快乐。
小羊出场:咩咩咩,小朋友你们好!我也叫轻轻,每次回家我都轻轻敲门,妈妈说我有礼貌。
二、讨论:
1、刚才你们看到了谁?他们叫什么名字?
2、他们为什么都叫轻轻?
3、轻轻走路、轻轻说话、轻轻敲门好不好?为什么?
教师小结:大声说话,重重的敲门,这些声音让我们听了很不舒服,对我们的健康有害。我们也要像这些小动物一样要轻轻走路、轻轻说话、轻轻敲门。
关于相互谦让
最经典的是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。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,在处处讲求竞争的现代社会,似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。主张谦让的人说“谦虚忍让不仅是修养好更是大智慧。”反对谦让的人说“谦让早就过时了。弱肉强食,竞争就该当仁不让。”不过,不可否认的是类似谦让的事情在你我身边似乎已很难发生了。无论是乘车、购物、排队、买票,还是与人合作、相处,优先考虑个人利益不仅是人性使然,也是现实生活所激发出的人生存的本能。梁实秋曾在一文中写道:“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,觉得实在难能可贵,自愧弗如。有人猜想,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,怕吃生冷,乐得谦让一番。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。不过我们要承认,利之所在,可以使人忘形,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孔融让梨的故事,发扬光大起来,确有教育价值,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:今之孔融,并不多见。”难道谦让真的过时了吗?当然没有。谦让是一种胸怀,一种美德,一种风度,一种智慧,更是一种修养。我们需要谦让精神,这个时代也呼唤谦让精神,今天,谦让不过时。
清朝时,有一大户人家想垒一道院墙把自己与邻居家隔开。为墙基的位置,两家发生了严重的冲突。大户人家虽财大气粗却因不如邻家子孙繁盛而吃了眼前亏,深感面子不保,马上给在京城做大官的儿子写家书一封,细述了家中烦恼,要求儿子快返乡想办法整治邻居一下,为家族捞回面子。这位在京高官见信后迅速给家中回了一封急信,信中语重心长地说明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,并在信尾文采飞扬地写了四句话:“千里捎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大户人家见信后深受教育,迅速与邻家修好,并决定两家之间不再垒墙,永不隔心!正所谓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,谦让不是吃亏,是给自己留有余地
小班幼儿社会该用什么礼貌用语的教案
百度“桃李天下课件”里面有肯多课件,教案等资源,如果没有可以到名师院留言,网站管理会通过其它渠道帮你找,希望对你有帮助...
小班培养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案
活动目标:
1.初步理解诗歌内容,学习跟念
2.大胆地进行表演。
3.懂得尊老谦让,帮助别人的好品质。
教学中如何让孩子懂得互相谦让
在搬椅子的时候,两个孩子为了争一张椅子,吵了起来。这只是一张普通的椅子,但
于现在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,只想要别人谦让自己,而没想到自己先要谦让别人。
因此在分区活动中,教育幼儿学会谦让,把自己喜欢的玩具能与别人分享,在这情况下再及
时给予表扬,使他们懂得互相谦让是一种美德,在尊重别人的时候也得到别人的尊重。
同时通过音乐游戏活动,我有意识地安排幼儿自己分配音乐作品中的角色,让他们在实
践中尝试成功与失败,明白只有尊重别人,才会赢得别人尊重的道理,我在一旁观察幼儿的
商量角色分配和玩得是否开心,及时表扬在表演中懂得尊重他人、乐于谦让的幼儿,并请在
交往中获得成功的幼儿进行示范表演。
通过以上相关的活动实践,幼儿们由被动谦让转化为主动谦让,意识里逐渐懂得谦让
是一种美德,当所有幼儿都感受到这种风气后,交往中的冲突就不会再出现,日常中经常见
到了孩子们你谦我让的情景。
好朋友,要互相谦让!
您好:
是的,你说的非常对,学做人做事的书里就有说过,要学会得人心,必须学会互相理解,互相体会,做朋友也是,我相信你能做到,你的朋友也能做到。
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困扰
编一则两只小羊过河互相谦让故事,
有一天,一只小羊要过河,对面也有一只要过河的小羊。……(争吵内容)最后两只羊都掉进了小河,鸭妈妈看见了,便把它们救上了岸,对他们说:……(教导内容)两只小羊惭愧地低下了头。
如何教孩子学会谦让与分享
大人们在生活中,常常是不自觉地暗示他们,比如“这个娃娃是给你的,要收好,可别弄坏了!”这样,孩子自己的玩具当然不能给别的孩子玩。而见到别的孩子拿着与自己的玩具不同的玩具,他也要去“抢夺”。在大人的眼里,那是叫“抢夺”;在孩子眼里,那不是“抢夺”,而是经不住诱惑“拿”过来。可被“拿”的孩子的感受就不同了。“这是我的”,当然要紧抱着不放。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十分正常的现象,不必多虑。 你看,幼儿园里总是准备许多相同的玩具,这是为什么?为的是人手一个,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手里的玩具不新鲜,冲突也就不会发生了。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“谦让”、“分享” 教孩子学会“谦让”、“分享”,有利于密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,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,增强团队意识,融入集体生活。 两三岁的孩子正处在“自我中心”的年龄阶段,面对孩子不能“谦让”、“分享”的情况,切不可操之过急。 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“自私自利”,也不是天生的“慷慨大方”。要培养孩子心里有别人,能与别人分享快乐,主要是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加以引导。 比如,买了好吃的东西,让孩子主持进行“分配”,家里的大人孩子每人一份,并鼓励孩子把大个的、好吃的分给爷爷、奶奶。如果爸爸还没下班,要启发、引导孩子主动地给爸爸留一份。孩子这样做了,就给予表扬、鼓励。 有小朋友要到家里来做客,事先教孩子主动拿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,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块玩,或交换玩具玩。孩子这样做了,就给予肯定、夸奖。 像这样不断地加以强化,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和不断体验到分享的愉悦,就渐渐地心里有别人,学会与人分享了。 有的孩子总是特别的自私,那是跟家长不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有直接关系。比如,买了好吃的东西总是说“这好吃的是专给你买的”;家里要来小朋友做客,家长事先教孩子把最好的玩具藏起来,不让小客人看到,等等。家长这样做,孩子没法不自私自利。 为了让孩子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,对孩子是要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。但首先还是培养分享意识。特别是很小的孩子,要先进行诸如“谦让”、“分享”等这样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教育。在此基础之上,再进行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。 不要把“谦让”、“分享”跟“竞争”对立起来,二者是相辅相成的。因为要在社会竞争中取胜,首先需要的是合作;而合作的前提,还必须做到甘苦与共、利益分享。不能只教孩子知道竞争,而忽略谦让与分享。 小孩子还不懂得竞争的规则在什么场合运用,只是一味地灌输竞争意识,孩子很容易滥用。而生搬硬套竞争规则,不分时间、地点、场合地滥用,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