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育儿网

地支是指时辰吗 十二时辰和十二地支

时辰是以地支为名吗?

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。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。 时辰 相等於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子 午夜 11 时正至上午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。 丑 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,准备耕田。 寅 上午 3 时正至上午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。 卯 上午 5 时正至上午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,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。 辰 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「群龙行雨」的时候 巳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,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,阴气将会产生,而马是阴类动物。 未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 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 下午 7 时正至下午 9 时正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 下午 9 时正至下午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

地支是指时辰吗

地支与时辰的关系

十二地支同时又代表十二时辰。 在古代,并没有二十四小时的概念,人们只把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。 当然,为了更加精确,所以还有刻的计时法,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一百刻,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.4分钟。 这与现代的一刻为15分钟是不同的,但有类似。 午时三刻,夜半子时,等等,均是十二地支时辰中的人们经常能接触到的较为熟悉的说法。 所谓午时,即现代时钟的11:00—13:00,而以 12:00对应正午时,是古人认为一天中最昼的时间点。 夜半子时,其实就是半夜 24:00,也就是古人认为最夜的时间点,而23:00-1:00,就属于子时。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,古代并没有二十四小时的概念,只有十二时辰的概念,炎黄是在用现在时间的标准,来说明古代十二时辰的分隔点。所以今日的 23:00,在古代认为已经是明日的开始,所以大家不要因为现代的时间23:00属于今日,而认为还是属于今日,这种概念属于以今混古,是不可取的。 十二支对应的十二时辰如下: 子23:00-1:00、丑1:00-300、寅3:00-5:00、卯5:00-7:00、辰7:-9:00、巳9:00-11:00、午 11:00-13:00、未13:00-15:00、申15:00-17:00、酉17:00-19:00、戌19:00-21:00、亥 21:00-23:00

地支是指时辰吗

十二时辰和十二地支

十二时辰制   十二时辰制。西周时就已使用。汉代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,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,一至三点为丑时,三至五点为寅时,依次递推。   【子时】夜半,又名子夜、中夜: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。(23时至01时)。   【丑时】鸡鸣,又名荒鸡: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。(01时至03时)。   【寅时】平旦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等: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。(03时至05时)。   【卯时】日出,又名日始、破晓、旭日等:指太阳刚刚露脸,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。(05时至07时)。   【辰时】食时,又名早食等:古人“朝食”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,(07时至09时)。   【巳时】隅中,又名日禺等: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。(09 时至11时)。   【午时】日中,又名日正、中午等:(11时至13时)。   【未时】日昳,又名日跌、日央等:太阳偏西为日跌。(13时至15时)。   【申时】哺时,又名日铺、夕食等:(15时至17时)。   【酉时】日入,又名日落、日沉、傍晚: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。(17时至19时)。   【戌时】黄昏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等:此时太阳已经落山,天将黑未黑。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,故称黄昏。(19时至21时)。   【亥时】人定,又名定昏等定,又名定昏等: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。人定也就是人静。(21时至23时)。 编辑词条十二地支   十二地支的含义   子是兹的意思,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.   丑是纽,阳气在上未降.   寅是移,引的意思,指万物始生寅然也.   卯是茂,言万物茂也.   辰是震的意思,物经震动而长.   巳是起,指阳气之盛.   午是仵的意思,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.   未是味,万物皆成有滋味也.   申是身的意思,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.   酉是老的意思,万物之老也.   戌是灭的意思,万物尽灭.   亥是核的意思,万物收藏.   【子时】夜半,又名子夜、中夜: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。(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)。   【丑时】鸡鸣,又名荒鸡: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。(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)。   【寅时】平旦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等: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。(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)。   【卯时】日出,又名日始、破晓、旭日等:指太阳刚刚露脸,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。(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)。   【辰时】食时,又名早食等:古人“朝食”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,(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)。   【巳时】隅中,又名日禺等: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。(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)。   【午时】日中,又名日正、中午等:(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)。   【未时】日昳,又名日跌、日央等:太阳偏西为日跌。(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)。   【申时】哺时,又名日铺、夕食等:(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)。   【酉时】日入,又名日落、日沉、傍晚: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。(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)。   【戌时】黄昏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等:此时太阳已经落山,天将黑未黑。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,故称黄昏。(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)。   【亥时】人定,又名定昏等: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。人定也就是人静。(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)。

地支是指时辰吗

天干和地支是指什么?

所谓天干,一般指的就是天星磁力的射线,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与文化型态。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称为十天干。天干可分阴阳。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、属阳。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、属阴。    传统命理学中天干所属五方。五方(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)有五种宇宙力量,交相干扰人类的生活与文化。甲、乙属木,为东方; 丙、丁属火,为南方; 庚、辛属金,为西方;壬、癸属水,为北方; 戊、己属土,为中央。所谓地支,一般则指地球磁力的经纬度,仍影响人类的生活与文化型态。十二地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

地支是什么意思

地支是指木星轨道被分成的十二个部分。木星的公转周期大约为十二年,所以,中国古代用木星来纪年,故而,而称为“岁星”。后来又将这十二个部分命名,这就是“地支”。 地支dì zhī “辞源”里说,“干支”取义于树木的“干枝”。 子(zǐ)、丑(chǒu)、寅(yín)、卯(mǎo)、辰(chén)、巳(sì)、午(wǔ)、未(wèi)、申(shēn)、酉(yǒu)、戌(xū)、亥(hài)的总称。又称十二支。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、纪月。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12个时段,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,子时为23~1时,丑时为1~3时,等等,称为十二时辰。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,下一个月称为丑月,等等。地支与十天干顺序相配,组成甲子、乙丑……癸亥,以六十为周期用以纪日、纪年。

地支代表现代时间表是多少

子时:23点到1点 丑时:1点到3点 寅时:3点到5点 卯时:5点到7点 辰时:7点到9点 巳时:9点到11点 午时:11点到13点 未时:13点到15点 申时:15点到17点 酉时:17点到19点 戌时:19点到21点 亥时:21点到23点

天干和地支分别是指什么啊?

天干的汉字数目依次是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地支的汉字数目依次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

什么是天干和地支

天干是十个符号,分别用十个汉字表示;地支是十二个符号,分别用十二个汉字表示。据传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,就像字母一样的记号,由于后来的发展衍生出很多其他意思。天干有10个,地支有12个。 天干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(注:读音戊—wu、庚—geng、壬—ren、癸—gui) 地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(注:读音寅—yin、卯— mao、巳—si、未— wei、酉—you、戌— xu、亥— hai) 中国的历法里有干支纪年之法,时间的表示分为四段(年、月、日、时)都用天干之一和地支之一个组合表示,如2008 年1 月15 日17:50 可表示为:丁亥年癸丑月甲寅日癸酉时(没有分秒)。在用干支表示时间时,干支顺序组合。天干有十个,到了最后一个——癸之后又从甲开始循环下去,地支12个到了最后一个——亥之后从子开循环下去。例如甲子、乙丑、丙寅......甲戌、乙亥、丙子、丁丑......,循环不息。这样的组合实际上总共有60个,例如甲和丑不会产生组合的,之后就是循环。六十个干支按顺序排成的表我们称之为六十花甲。